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外来务工人员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,极大缓解了我市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,他们是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群体和重要力量。据悉,上虞目前有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总共21万左右,是本地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,已经成为推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。我们要让外来人员享受“市民待遇”,真切感受到“和谐社会”的温暖,让更多的企业和市民关注身边的外来务工者,认识到他们是上虞人的一部分,也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,激发更多的外来人员奋发有为,建设第二故乡。
“上虞虽好,是本地人的,而不是我们外地人的。”
“上虞美好,是‘老上虞人’的,也是我们‘新上虞人’的。”
这是陈远的两句口头禅,第一句是10年前经常挂在嘴边的,最近几年换成了第二句。今年已经是他在上虞的第18个年头了。回想起刚刚到上虞的那段时光,陈远真有些“不堪回首”的感觉:工作不稳定,工资待遇低,没有固定住处,只得跟七八个老乡挤在一间小房间里睡觉,走在路上总是被人看不起……如今,一切都变了:自己在公司里每年有三四万元收入,妻子在城区一家服装厂工作,夫妻俩的单位都为自己办理了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等。女儿在民工子弟学校读书,不用付任何借读费、赞助费,一家人衣食无忧。他心满意足地说:“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很好,什么事情都不用愁,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‘新上虞人’了。”
这是一群闯入城市文明的庄稼人,当土地再也承载不了他们渴望富裕的梦想时,他们便在城市的高楼下四处寻找可以立足的土壤。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浙江,已成为大批外来务工者纷至沓来的乐土。在这里,无论你来自天南海北的哪个角落,都是“一家人”。在浙江生活和工作真好,做个“新浙江人”真幸福,这已经成了“陈远们”的共同感受。目前一份调查报告表明:“54%的农民工愿意留在浙江的城市长期工作生活下去。”浙江让外来农民工有了“家”的感觉。
安居才能乐业。对于那些舍家离乡的农民工而言,来到城市碰到的最现实问题,就是住在哪里。
走进上虞经济开发区的浙江蓝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,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洁的公寓房和大片的绿化带,看上去更像一处中档住宅小区。公司内还有招待所、还设立了“夫妻房”、“探亲房”。在这里住了两年多的外地人说:“以前在外面租房子,每个月要两三百元钱,上班又很远,而且总觉得不大安全。这里每个月平均70多元,晚上还有公司保安值班,感觉很踏实。”在这里没有本地与外地的区别,在这里你可以安心地工作。
住得好,还要能赚到钱。据2006年的调查,我省当年务工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300元,能及时足额兑现工资的占97.5%。从企业主出钱培训民工,到政府开办各类“民工学校”,经过“充电”,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了,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。浙江蓝星控股集团的些许员工只有初中文化,经过刻苦学习后,他们不仅掌握了许多文化知识,有一部分人还由一名普通操作工提升为车间值班长;还有一部分人成了技术管理员;更有些被公司员工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后备干部;公司的高层领导财务总监也是外来人员,但这些外来人员加盟蓝星后使得蓝星更添辉煌。他们自豪地说:“在公司工资一样定,职务一样升,我们外来务工者和本地人没有区别。”这足以证明在任何时候、任何地点没有本地人与外地人之分,是金子终有一天会发光的。
浙江正在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且善待每一个外来人员,他们正在逐渐融入当地社会,实现人格平等、和谐共处、共生共荣的跃升,“新老浙江人”成了“一家人”。
“过去我们下了班就急急忙忙往家里赶,现在我们下班时会反复检查工作是否做好。”于馨是个土生土长的上虞人,她这样描述所在公司外地员工的工作态度,“勤奋、自律、责任心强。对工作超负责,经常留在公司加班,老板喜欢得不得了。”有了明显的对比,于馨这些本地人也只好暗地里较劲。他们知道,如果不这样做,他们这些本地人的饭碗就会被外地人抢走。
受外地人的冲击,现在本地人就业的优势几乎没有了。在上虞有很多公司,你可以发现,那些苦、累、脏的岗位几乎都是外地人在干,几年过去后,受到提拔和重用的往往也是外地人。
“外地人勤劳刻苦、扎实肯干确实令很多本地人自叹不如。许多本地人改善自身状况能力不强,但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有基础,办事能力不弱。”一家公司负责人说,“外地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中,没有任何基础,要想生存必须靠自己奋斗,他们的忍耐力、吃苦精神、成功意识都相应会比较强一点。”
在这种刺激下,特别是在日前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大格局下,本地员工也渐渐被“同化”,受益的是用人单位。毕竟,在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和企业老板眼里,他们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分,只有创造效益多和少两种人之分。
现在很多人见面,喜欢问“你是哪里人?”或者问“你从哪里来?”我想起了美国的一部电影,那里面的主人公的回答是“我生活在这里,我很快乐,我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。”
也许过不了多久,在浙江、在上虞、在蓝星、更多的人也会这样回答。
|